时间 费用 贷款 银行 车辆 公司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案件

走进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探秘绿美广东的生态样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27:00    

↑视频:“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

近日,“2025走进中国科学院·鼎湖山记者行”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办,来自全国多家媒体的记者深入探访华南植物园三大园区——科学研究园区、植物迁地保护园区以及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广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学研究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今年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中国杭州召开。“人与生物圈计划”(以下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则是MAB体系内覆盖面最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1978年成立后,长白山、鼎湖山、卧龙这三个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至2025年3月,中国加入该网络的生物圈保护区共有34家。这些成员分布于中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精华,风光秀丽,可持续发展实践活跃,是落实“人与生物圈计划”和践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杰出代表和优良平台。

通过此次“鼎湖山记者行”活动,参加者近距离感受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魅力,也进一步认识到其在全球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用科技守护生物多样性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是我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8%,拥有1948种野生高等植物及中华穿山甲等珍稀动物,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站)自1978年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研究。据站长刘菊秀介绍,目前该站正打造华南“天空地一体化”观测平台,建设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广东分中心,推动智能化监测体系建设。“我们通过多尺度联网观测,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需求,”她说,“研究森林演替、碳氮循环等过程,能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科学支撑。”

在科研之余,鼎湖山也是生物多样性宝库。记者探访发现,从白鹇到荷木,从格木到锥栗,各类物种和谐共生。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广东省省鸟)是鼎湖山的“明星”物种,白鹇遍布整个保护区,尤其在鼎湖山游览区的路边经常能见到白鹇与人类近距离活动的和谐画面。许多以“鼎湖”命名的物种和模式标本,如鼎湖后蕊苣苔、鼎湖杜鹃等,彰显了这里在生态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生态优势还转化为经济红利。保护区优质水源带动了饮用水产业,而清明假期游客量达7.5万人次,同比增长5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鼎湖山是生动实践。如今,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科研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的典范。

↑仙湖苏铁的雌花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自主研发“生命网格”平台:助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自主研发的“生命网格”(BioGrid)智慧平台与“银杉”标本管理系统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该平台助力完成1.4万份植物标本采集,智能化管理3万余号标本,并共享超25万条标本数据,实现了从野外调查到标本数字化的全流程高效管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由专家主导,公众参与度较低。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命网格”App应运而生,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提供了便捷途径。该App集数据采集、物种识别、项目对接于一体,不仅服务于科研人员,也面向普通公众、志愿者和自然爱好者,支持自然教育、教学实习等活动。

“生命网格通过信息技术为公众和科学家提供了观察自然的新方案,是‘人人参与’理念的具体实践。”据华南植物园标本馆工程师徐洲锋介绍,APP主要功能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生物多样性数据记录、物种发现及跨尺度数据交互,极大提升了数据采集与共享效率。

公众可通过关注“生命网格 BioGrid”微信公众号下载App,并获取使用帮助。徐洲锋表示:“这款工具让公众能随时随地参与科学项目,同时为专业研究提供高效支持。”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该平台,已实现标本从采集到数字化的全流程管理,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智慧化管理树立了新标杆。

↑近日在“生命网格”(BioGrid)智慧平台,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北京植物学会共同发起“北京圆柏分布调查”公民科学项目

展示超300种本土特色植物:“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即将开放

华南国家植物园“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以下简称“展示园”)即将正式对外开放。该园占地约3万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广东特有及珍稀濒危物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代表植物超300种,通过科学布局与景观设计,再现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变迁。展示园的开放,标志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物种保护、科研展示和公众教育方面迈出新一步,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

展示园分为绿美植物展示区、造林历史展示区和广东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区。绿美植物展示区以地刻形式呈现广东21个城市的特有物种,并选用164块天然景石象征省内海拔超千米的山峰。造林历史展示区则通过“岳山造林”“十年绿化广东”“绿美广东”三个阶段的代表树种,如杉木、肉桂、“四季无忧”杜鹃等,展现广东绿化历程。

“我们不仅展示植物,更希望讲述广东生态建设的故事。”华南国家植物园园林园艺部部长李素文介绍,“比如‘岳山造林’的杉木、湿地松,都是那段历史的‘活见证’。”

记者留意到,园区保留了4栋岭南建筑,包括早期建设者何椿年教授故居,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传承历史。广东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区则集中展示琼棕、橡胶树、檀香等华南植物园的重要科研成果,凸显迁地保护成效。

李素文表示,该园的建设为未来专类园提供了经验。“我们探索了建设流程、经费分配模式,也锻炼了队伍,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内涵、文化底蕴、艺术外貌’的建园理念。”

↑长柄银叶树

↑余甘子

↑“绿美广东物种展示园”讲述广东生态建设的故事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