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AI人才的引育与流动,影响着全球AI竞争版图。
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在GTC大会上说:“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没有接近的第二名”。去年一份国际调研报告也指出,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而在2019年相关比例还只有29%。
占全球半壁江山的AI人才,无疑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的优势。作为制造业大省和数字经济强省,广东正以超常力度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剑指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正被广东视为致胜AI的关键。这背后,拥有1.28亿人口、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870万的广东,正打出一套AI教育“组合拳”。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并召开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广东一口气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份文件。
这揭示了“AI时代”的广东教育之变:一方面,AI+正提速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这将推动城乡、区域教育数字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助力广东当前的“百千万工程”;另一方面,广东将AI通识教育融入基础教育阶段,提升全体学生的通用技术素养,力图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人才,这是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的关键一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得益于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达、应用场景丰富,为AI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立足于此,广东加力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基础,大力培养未来“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将为经济发展、湾区建设提供可持续智力支撑。当前,广东构建起“大中小“衔接的AI人才培养框架,“AI+教育”的人才培育新范式正在形成。
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广东正将人口红利裂变为人才红利。
从2019年到现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大幅增长,背后既是产业驱动,也是政策引领,尤其是教育的强化。如今,学校早已成为培育AI人才的“蓄水池”。
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涌动,AI教育更注重“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注入“AI基因”。
随着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发布,人工智能已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要素。上述通知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
4月10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发布并实施,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推出了诸多创新举措。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介绍,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其中,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通识课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此外,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这套随着打出的AI教育“组合拳”,以系统性的举措致力于培养负责人的“数字公民”,特别是立足于提升全体学生的通用技术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这正是“投资于人”和“长期主义”的体现,也将能更系统满足未来复合型人才需求。
“推进中小学AI教育,最关键的是提升中小学生的AI素养,顺应学生认知状况来推进教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相比于学习日新月异的AI工具技能,学生更重要是提升信息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在AI课程中融入法律、哲学等,使他们学会与AI相处。
材料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陈明伟认为:“通识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培养出视野宽阔、知识结构丰富、有远大理想和公民意识的年轻人,当其对于某个领域感兴趣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做感兴趣的事情。
事实上,广东AI教育早已在多领域探索创新。
3月底,一场大学生工程赛事在广东工业大学的体育场举行。上百台小型机械车列队排开,裁判一声令下,参赛选手进场调试。这些擅长动手、富有创意的年轻人,也许就是推动科技产业进步的未来工程师。
这个前身叫做“广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的赛事,2020年后更名为” 广东省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面向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今年大赛突出“智能+”,聚焦技术融合支撑和复合型能力培养,吸引了超1800人、粤港澳近500支队伍同台竞技,向国赛“冲刺”。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刘新专门飞到广州现场观赛。“广东有个很大特点,就是参赛高校数最多,学生人数也多,这么热闹的场面,在别的学校虽然也有但没这么多人,所以说示范性是比较好的。” 他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这样的特色也得益于广东的产业性优势,场景丰富、链条齐全,科技成果得以快速转化落地,让创新想法和技术有施展实现的空间。
未来工程师、未来科学家更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与国际化视野。而放眼国内外,诸多创新高地、顶尖高校,都注重深度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交叉培养,既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又易于形成包容开放、共同促进的氛围。
广东具有显著AI人才优势,但在兼具人工智能算法、机器人系统集成及跨领域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工程师,以及基础研究人才上仍相对稀缺。对此,广东省教育厅去年发布了《广东省本科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在全省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天玑计划”,并配合实施“冲补强”专项奖补、安排硕士博士增量招生指标等激励措施,最终愿景是构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研发人才,“人工智能+X”复合应用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
各大高校亦致力于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比如,中山大学在广珠深三个校区都布局了人工智能学科和学院,打造大人工智能学科群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体系,70个学院、10个附属医院中,有一半都是应用数学和人工智能面向产业结合的学科群体。
再如,华南理工大学牵头建设广东省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与港澳共建科技人才培养双融双促新机制;广东工业大学去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包含多个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和产学协同基地的“1+M+N”模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更是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先驱“。
2024年,教育部公布完成备案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广东9所高校共自设36个交叉学科,数量创近五年新高。
“高校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说人工智能变化非常快,课程这学期教了下学期可能形势又不一样了,得推翻重来。”刘新认为,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有广泛知识架构应对多变复杂的问题,第二且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产教融合。
进入4月,广州索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索答信息”)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招聘。该公司创始人、国家重点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石忠民忙着面试和看简历。
索答信息于2009年创立,专注于打造人工智能语义分析技术平台,拥有生成式语言模型发明专利技术。据介绍,公司目前最需要的是大模型算法工程师。
“这类人才非常缺,一来高校这几年才开始培养需要过程,人才积累还不多。二是我们做行业应用的对人才要求较高,除了具备知识技术能力,还要有工程开发经验、市场理解能力,这样下来能满足的也比较少。” 石忠民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如果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蓄水池”,那中国科技企业则是促进人才成长的“孵化器”。来自企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需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AI人才的培养方向。
不少受访者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到,人工智能包括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可以明显看到是高校追随企业的步伐往前走,而不是企业追着高校走,这是跟以往最大的区别。
“人工智能真正最前沿的东西其实是在高科技企业产生的,高校可能做了很底层的东西但怎么用还不是很清晰。通过真正产教融合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这是高校做好AI人才教育的关键途径。”刘新说。
在企业一线,石忠民也感觉到,特别在计算机、AI领域,往往是业界有了新方向,学校才教授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索答信息在招聘时非常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快速学习能力以及开阔思维,并且很早与学校协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到公司实习等方式,发掘所需要的人。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方面,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有着天然的优势。3月10日,广东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4月9日,又发布了30个应用场景,一大波AI产品扎堆上新。
受超级市场与超级生态驱动,今年以来抖音、科大讯飞、宇树科技等一批头部科技明星企业相继在广东落子布局,加上华为、比亚迪、美的、腾讯等本土龙头企业,遍地灵活的中小企业,广东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聚宝盆”。目前,全省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5个现代产业学院,学生培养规模超过17.5万人。
如何借助这些资源做好AI人才的产教融合?
从高校的角度看,刘新希望,企业把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触手往前移,做行业定制化的培养。早期阶段,企业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到后端,企业参与课程实践的环节,包括提供设备、联合开发实践等。大四或研究生阶段,学生直接跑到企业里做项目,这样就可以无缝地做到人才供给,培养出的人才刚毕业就能符合时代的潮流。
石忠民当初被广东宽松包容的氛围环境吸引,并在产业、市场、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选择到广州创业已有十多年。“广州高校还是比较多的,学生也愿意到企业里来学习最前沿的产业方向和技术。我们也希望学校能采取更灵活的机制体制,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和企业实践中衔接更顺利。”
同时他也提到,广东应进一步增强产业或头部企业的吸引力,在人工智能领域里面各个行业垂直应用打好基础,打造更吸引人才的土壤和环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