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课堂,对拖堂教师进行视频喊话提醒。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某学校采取这一新举措,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重视。课间15分钟是学生调节身心、恢复精力的重要窗口,拖堂现象确实可能影响学习效率与心理健康。问题在于用技术手段“一刀切”规范教师行为,忽略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教师的主体性。课堂不是按秒运行的车间,教师面对的是动态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互动——一道未解的数学题、一场未尽的讨论、一次即兴的启发式提问,都可能需要灵活的时间调配。视频喊话的机械提醒不仅可能打断教学节奏,更可能让教师陷入“被监控”的焦虑情绪,削弱其专业自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治理的刚性逻辑与教育的人文内核存在天然差异。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当课堂被实时监控、行为被系统算法裁定,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创造力难免受到侵蚀。这种管理模式传递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不信任,可能加剧职业倦怠。事实上,拖堂现象背后往往是教师的责任心驱使,或为夯实知识点,或因学生提问而延长,甚至是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即时判断。若将复杂的教育情境简化为“准时下课”的技术指标,实则是用工业流水线的思维对待育人工作。
教育管理创新不能以牺牲教师尊严为代价,学校可以通过更人性化的方式达成管理目标:建立师生双向反馈机制,将拖堂问题纳入教研讨论;优化课程设计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课堂管理能力;设置弹性课时制度,为不可避免的教学延时预留空间。这些举措既能维护学生权益,又尊重了教师的专业判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每周教师座谈会收集课堂时长优化建议,在赢得教师的理解和尊重的同时降低拖堂率。再比如,在教室安装可关闭提示的系统,教师在必要时可申请延长教学时间并录入系统说明,这种既有约束又留有余地的设计能保障学生休息权,还能给予教师专业信任。柔性管理一样可以提质增效。
技术的介入应服务于教育本身。当人工智能巡课系统、智能行为分析等技术工具进入校园,管理者要保持清醒:任何管理手段的终极目的都是解放而非束缚教师的教学创造力。
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需要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与技术应用过程中保持温情。当我们用摄像头对准讲台时,不应忘记教师眼中闪烁的教育热忱;当我们用广播规范教师行为时,仍需要珍视那份因材施教的专业勇气。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3版
作者:武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