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露营、city walk火了后,又一股新风潮在昆明年轻人和亲子家庭中悄然兴起——他们肩挎竹篮,穿梭在林间地头,弯腰低头采摘野菜。年轻人把这项活动称为“打野”,赋予电竞术语新的含义。对他们而言,采摘野菜不仅可以品味春天的美味,还是亲近自然、享受乐趣的一种方式。
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打野”搜索量同比暴涨228%。记者在小红书上搜索“昆明采摘野菜”,目前已有3万多条笔记。从生动有趣的采摘野菜视频,到详细实用的昆明周边采摘野菜攻略,再到图文并茂的野菜科普,内容基本覆盖采摘野菜的重要知识点,不少网友也纷纷留言分享自己的“打野”经历。有些甚至招募成员,组团在周末采摘野菜。金殿后山二龙湖、妙高寺、嵩明大尖山、明朗水库、牧羊河等成了热门“打野胜地”。
春天来了 去摘野菜
早在七八年前,网友“owen”一到周末就带孩子到昆明周边踏青露营。起初,“owen”只是想保护孩子的视力,后面渐渐发现,收获远比自己想象中多,还能帮助孩子认识植物、了解自然,具有自然美育的功能。
随着经验不断增加,“owen”对昆明周边各种野菜“根据地”和不同野菜的最佳采摘时间都如数家珍,俨然成为一名资深“野菜猎人”。“野菜是药食同源,但药性普遍比药温和,对于普通人而言,接受度更高,野菜还讲究‘不时不食’,非常符合古人的养生智慧。”
在朋友的建议下,“owen”在小红书上注册账号,专门分享踏青、露营、采摘野菜的心得和经验,没想到,“昆明人太热爱野菜了,每天都会收到10多条私信,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埋头苦干一下午,既欣赏了自然风光,还不花一分钱就得到满满一筐“大自然的馈赠”……市民小胡最近迷上了“打野”,她说,不少野菜在市场里售价并不便宜,采摘野菜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野菜经大火翻炒后,别有一番风味。
采摘野菜风潮正在从观光踏青向深度游、研学游转变。携程去年的相关报告显示,微旅行产品预订量同比激增178%,其中农耕体验类占37%。昆明多家户外研学机构也推出与采摘野菜相关的亲子徒步、一日营活动,单价一两百元,包括采摘野菜向导、工具提供和野菜品尝等多种服务。
2月9日,在盘龙区的一家农庄里,小朋友们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走进田间地头,摘野菜、摘水果,为树苗除杂草、松硬土,忙得不亦乐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你还在哪里见过它?”带队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如何分辨各种野菜。这是在云南研习社组织的“寻找春天的野菜”活动上的一幕。活动负责人介绍,与采摘野菜相关的研学活动很受欢迎,一个团30人左右,一般提前一周就满员。
摘的不仅是野菜 还有快乐
《诗经》记载的132种植物中,68%为可食用野菜,采摘野菜这个深植在文明记忆中的采集行为,正通过“忆苦思甜”的形式复苏。故宫出版社出版的《草木缘情》,销量突破50万册,印证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译需求。
采摘野菜火爆的深层原因何在?在“owen”看来,或许与近年来的户外运动热潮有关。“亲近山野”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露营开销大,而采摘野菜只需一个篮子,能同时满足休闲、趣味、健康等多重需求。“人就应该多去大自然里走一走,我们摘的不仅是野菜,还有快乐。”“owen”说。
“当今社会物质充裕,采摘野菜这项传统生存技能演变为一种新型休闲方式,折射出现代人在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的多重社会心理与文化需求。”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特聘教授、经济学博士曹荣光认为,面对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当代都市人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通过采摘野菜重构与土地的连接。有关公共卫生研究显示,正常人每周接触自然2小时,可显著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在采摘野菜的过程中,都市人通过与泥土亲密接触、植物辨识等体验获得身心疗愈。都市人越来越热衷于“微缩旅游”,城市周边2小时交通圈内的“野菜之旅”完美适配碎片化休闲需求,他们想寻找的不仅是春天的味道,也是一种治愈自我的时刻,更是一个关于如何生活的答案。
野菜虽好 切勿随意“挖呀挖”
近日,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提示,其中提到,有些野菜与有毒植物十分相似,误采误食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采摘野菜时不能仅凭经验判断,以免误食有毒野菜。
作为资深的“野菜猎人”,“owen”也强调,采摘野菜要讲规矩,无序行为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一些野菜窝子是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家不能到这些地方采摘野菜,以免破坏植被。此外,野菜虽美味,但要适量采摘,别贪多,给大自然喘息的机会。
如何安全有序地采摘野菜?曹荣光建议,卫生健康部门可定期发布《城市野菜安全图谱》,用二维码标注植物污染风险;可参照国外公园模式,在城市绿地划设“可食用景观区”,既满足采摘需求,又保护生态;社区可开设野菜皂制作、植物拓染等衍生工坊,将采集行为升华为可持续的创造性实践。(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