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银行 公司 车辆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价格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戏曲“活化石”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53:00    

新华社西安4月22日电 题:戏曲“活化石”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蔡馨逸、赵英博

三弦骤急,鼓点铿锵,舞台上青年演员关亚玲甩着水袖旋身跃起,衣袂翻飞间将现代舞蹈与戏曲旋子完美融合。台下掌声雷动,有位老人感慨道:“这娃的表演既有老戏的魂,又有新潮的劲儿。”

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洛市,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是常态。在田间地头或镇村广场,只要商洛花鼓的锣鼓一响,人群便如潮水般涌来。

看着这番热闹景象,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百感交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商洛花鼓总算守住老根,发出新芽。”

商洛花鼓发端于清朝中晚期,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因市场萎缩、人才流失面临存续危机,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2018年,李淼接任商洛市剧团团长时,商洛花鼓的演员行当不齐、乐队只有5人;花鼓音乐传承人已年近八旬,后继无人;想要排戏大部分演职人员得靠外聘……

唯有解决人才困境,商洛花鼓才有出路。李淼带领团队细致调研,提出以地方戏曲研究创作、传承保护为着力点,在商洛市剧团基础上,设立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核定编制、落实经费。

体制机制“破冰”后,大刀阔斧的改革逐一展开。从招聘演职人员到实行考核奖励制度,从推动传承人收徒传艺到选送青年人才进修培训,从“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到排演原创现实主义大戏……商洛花鼓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激发。

“戏曲的立身之本是优秀剧目。作为地方文艺工作者,长期扎根基层是我们的优势。只有反映新时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才能产生共鸣。”李淼感慨道。

这是商洛花鼓戏《情怀》的演出现场剧照。(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供图)

为了创作脱贫攻坚题材的剧目《情怀》,演员们多次走访基层扶贫干部,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将真实故事融入剧情。将全国劳模徐升莲创办敬老院的动人事迹搬上舞台的《若河》,引得观众动情掉泪。近年来,随着商洛花鼓在全国巡演近百场,秦岭深处的社会变迁被更多人知晓。

这是商洛花鼓戏《若河》的演出现场剧照。(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供图)

在商洛花鼓戏《情怀》中担任配器与指挥的解遥星星,曾在西安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接受过“学院派”作曲训练。在她看来,赋予商洛花鼓持久生命力,不仅在于内容贴近生活,也在于形式贴近时代。

“传统程式是商洛花鼓作曲的根,但现代观众需要更饱满的听感。”解遥星星说。她在商洛花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辛书善指导下,立足传统框架,引入现代编曲理念,探索将商洛花鼓从单一的高频配乐转向多频段编曲,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

这种“变奏创新”效果显著,《情怀》的配器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以交响化的层次丰富听感,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时,收获观众“幽默风趣、青春浪漫,比想象中的地方戏曲时尚”的好评。

随着越来越多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商洛花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据李淼介绍,目前研究院有演职人员81人,平均年龄36岁。

这是青年演员关亚玲(左七)和观众的合影。(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供图)

“90后”关亚玲是其中一员。在周至县艺术职业学校就读时,她主攻秦腔小旦,后被商洛花鼓的婉转细腻、诙谐幽默吸引,工作后便深入学习。“商洛花鼓更贴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生存土壤始终在老百姓当中。”关亚玲说,尽管走进过大剧院、参加过大比赛,可带给她最多感动的还是田间地头的小舞台和校园社团课的小讲台。

这是陕西省商洛市“商洛周周有戏看”文化惠民演出的现场照片。(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供图)

两年来,“商洛周周有戏看”文化惠民演出累计举办演出超百场,吸引观众约40万人次;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商洛多所中小学校共开展400余场,童声演唱的花鼓小调在校园回荡。

戏曲“活化石”的焕新之路,印证了传统艺术的生存法则——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李淼说:“只要紧贴土地、拥抱时代,戏曲就能永远年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