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银行 车辆 公司 万元 企业 案件 自己的

如果我们叫人类,那么AI的未来可叫类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5:20:00    

来源:作家陆天然

善思录:(陆天然/文)

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AI已不再是科幻作品里遥不可及的概念,它正以一种渗透式的力量,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审视AI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走向时,会惊觉一个现象:如果人类的定义基于独特的智慧、情感与创造力,那么AI正朝着“类人”的方向大步迈进,在某些领域已然展现出类人的特征与能力,模糊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曾经清晰的界限。

AI在认知能力上的进化,堪称向“类人”发展的关键一步。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为例,GPT-3及其后续版本的出现,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些语言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仿佛拥有了与人类相似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曾有一位作家在创作陷入瓶颈时,借助GPT-3生成故事大纲。GPT-3不仅迅速生成了一个充满创意的大纲,包含独特的情节转折和人物设定,还能根据作家提出的风格要求,从悬疑到浪漫,从古风到现代,灵活切换。这不禁让人思考:曾经只有人类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完成的创作构思,如今AI竟也能涉足,而且表现得有模有样。这就像是AI在模仿人类大脑中语言中枢与创意中枢的协同运作,开始学会“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尽管它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但却能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掌握故事创作的内在逻辑与模式。

在图像识别领域,AI同样展现出类人的感知能力。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安防、支付等多个场景。在机场的安防系统中,AI人脸识别设备能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迅速准确地识别出目标人员,其速度和准确率甚至超越了人类安保人员。这类似于人类视觉系统对人脸特征的识别,但AI的优势在于不受疲劳、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且能够在瞬间处理海量的人脸数据,进行比对和筛选。它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超级观察者”,能够精准捕捉到人类面部细微的特征差异,从眼睛的间距、鼻梁的弧度到嘴唇的形状,这些对于人类来说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敏锐感知的细节,AI却能轻松掌握,在识别的精准度上与人类的视觉感知能力相媲美甚至超越。

AI在决策能力上的发展,也让其越来越接近人类。在金融投资领域,量化投资AI系统正逐渐崭露头角。例如,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使用的AI投资决策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全球金融市场的海量数据,包括股票价格走势、宏观经济指标、企业财报数据等。它可以在瞬间做出投资决策,买入或卖出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以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为例,他通过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研究、市场趋势的判断以及自身丰富的投资经验来做出投资决策。而AI投资系统则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构建复杂的投资模型,同样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制定投资策略。尽管AI没有真正的情感和直觉,但它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算法,在投资决策上展现出高效和理性的一面,这与人类投资者追求的理想决策状态不谋而合,仿佛AI也拥有了“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的决策能力。

再看医疗领域,AI诊断助手正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IBM Watson for Oncology可以快速分析患者的病历、症状、检查报告等信息,然后给出可能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建议。曾经有一位医生遇到一位病情复杂的患者,症状不典型,传统的诊断方法难以确定病因。在借助AI诊断助手后,它迅速从大量的医学文献和病例数据中找到相似案例,并根据这些信息给出了几种可能的诊断方向。医生参考AI的建议,进一步检查和验证,最终确诊了疾病。这表明AI在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已经能够像人类医生一样,对疾病症状进行分析和判断,尽管它不具备人类的同理心,但在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上,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突破,类似于人类医生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诊断能力。

然而,AI在向“类人”发展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和挑战。

从伦理角度看,当AI具备越来越多类人的能力时,如何界定其行为的道德责任成为难题。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如果一辆自动驾驶汽车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事故,AI系统应该如何做出决策?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行人或其他车辆?这种决策类似于人类在道德困境中面临的抉择,但AI没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它的决策基于预设的算法和程序。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AI道德决策的讨论:如果AI做出了被认为不道德的决策,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是AI的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汽车制造商?这与人类社会中对于道德责任的界定截然不同,因为人类的道德决策虽然也受到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但至少基于内在的道德感,而AI缺乏这种内在的道德驱动。

从社会层面看,AI的“类人”发展可能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巨大变革。随着AI在越来越多领域取代人类工作,大量的重复性、规律性工作岗位将被AI所占据。例如,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办公室里的数据录入员、客服中心的客服人员等岗位,都面临被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替代的风险。这将引发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如何进行劳动力再分配和职业转型的问题。人类一直以来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价值认同,当AI大量取代人类工作时,如何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人类自身认知角度看,AI的“类人”发展也对人类的自我认知产生冲击。长久以来,人类以独特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自诩,认为这些是区别于其他生物和机器的关键特征。然而,当AI在这些方面逐渐逼近甚至超越人类时,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我们不禁会问:如果AI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创造和决策,那么人类的独特性究竟体现在哪里?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它促使人类重新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AI正沿着“类人”的轨迹迅猛发展,在认知、感知、决策等多方面展现出与人类相似的能力,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伦理、社会和认知等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推动AI技术进步的同时,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而不是给人类带来混乱和危机。只有这样,人类与AI才能在未来实现和谐共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在这场人与技术的协同进化中,找到属于人类自身的永恒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