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见科技论 高恒
在大模型进入技术趋同、资本冷静、商业难解的第二阶段,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智谱”)率先启动IPO辅导,成为“大模型六小龙”中第一家迈向上市的创业公司。从清华实验室走出、背靠红杉高瓴阿里腾讯、吸引地方国资入局的它,不只是讲出了一个关于国产大模型的宏大叙事,也走向了最现实的一题:技术理想主义能否用真金白银换来市场认同?在泡沫与希望交织之间,这场IPO既是一次主动的资本跃迁,也是一个创业范式的分水岭。
01·为什么现在IPO?
4月15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智谱已在北京证监局办理上市辅导备案,成为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创业公司,辅导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时间表显示,其将在今年8月-10月完成IPO辅导计划。对此,智谱方面回应称,公司是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六小龙”。也是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创业公司。
这一节点并不意外,却也充满信号意义。智谱从2019年成立以来,已完成15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60亿元,在2024年估值达200亿元——当几乎所有潜在投资人都已入场,传统一级市场空间已被透支,IPO成为必然出口。
2025年3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智谱CEO张鹏随后接受采访时说:“智谱会持续推进融资工作,包括IPO前的准备工作也在持续有效的进展过程当中。”同期迎来杭州、珠海、成都三地国资合计18亿元战略入股,资本结构完成地方政策加持的最后拼图。4月14日发布的GLM-4-32B系列新模型、开源MIT协议下的32B/9B全系列,以及全球域名“z.ai”的启用,也进一步强化其“技术信心”和“国际视野”。
但相比发布模型时的喧哗,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智谱对IPO时间点的拿捏。当前A股科技板块估值整体下行,大模型行业热度回落,政策监管仍趋谨慎——智谱此时申报,更像是提前抢占窗口期。一旦顺利过会,它不仅可能抢到“行业第一股”的估值溢价,也将为一众AI创业公司打开退出通路。在融资压力、政策导向、技术叙事三重作用下,这场IPO带有强烈的系统运作色彩。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上市预案,而是一次主动拉开的阶段性落地试验。
02·技术梦想背后的变现难题
智谱起步于清华大学的知识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少数几家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的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它通过开源与技术积累迅速在行业内建立了话语权。到2025年,公司已发布50多款开源模型,其中最知名的包括ChatGLM和GLM系列,全球累计下载量超3000万次,GitHub星标超过15万个,迅速在开发者社区和AI领域中积累了大量的影响力。
然而,单纯依靠开源和技术积累,并不能保证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成功转化。智谱的技术能力虽然过硬,但其商业化路径仍面临诸多难题。C端用户量超2500万的“智谱清言App”显现了用户需求的初步验证,但年化收入仅突破千万,远未达到市场对于成功IPO的财务预期。这表明,尽管模型开源能迅速积累声量,但要让C端用户付费并保持较高的用户粘性,仍然需要攻克更多产品化和运营化的难题。
此外,智谱的B端业务虽然覆盖智能汽车、金融、政务等多个行业,与2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些合作大多是单一项目式对接,缺乏规模化和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与其国内同行如MiniMax、月之暗面等轻量化企业相比,智谱的“大模型”路径显得更为笨重,且当前的市场应用场景依然较为分散。模型的“高精度”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可量化的业务收入,仍是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
尽管如此,智谱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不容忽视,特别是在“AutoGLM沉思模型”上的创新以及多模态大模型领域的布局,展现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雄心。但若不能在商业化转化上取得突破,这些技术优势也将难以抵挡市场对其盈利模式的不信任。
03·先行者还是试验品?
智谱的IPO,不仅是公司自身发展历程中的一次资本化重要节点,更有着深远的行业意义。它标志着AI大模型技术从“技术竞赛”迈向了“产业化”与“商业变现”的新阶段,尤其在国产大模型领域,智谱有望成为首个迈向资本市场的独角兽公司。
然而,这一IPO背后,究竟是一场行业破局的先行者,还是资本市场的“试验品”?我们很难简单下结论。一方面,智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化进程都在业内领先。公司开源的多个大模型、所发布的新一代GLM-4-32B系列等,都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其在预训练、推理、多模态及智能体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尤其是在“AutoGLM沉思模型”上的突破,代表了行业的技术高度。按理说,这样的技术创新本应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
但另一方面,智谱从开源到商业化的路径过于依赖“地方政府+国资战略投资”,这就引出了一个资本和技术如何平衡的问题。智谱的上市计划,虽然为国产大模型注入了信心,但也意味着它背后有大量资本运作和政策依赖的痕迹。这种资本导向的快速进击,是否能真正稳定长期盈利和现金流,仍是未知数。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表示,智谱的成功IPO能否引领更多AI创业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甚至为更多大模型技术公司打开融资大门,仍有待观察。在国内AI产业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场景尚处探索阶段的情况下,智谱的上市路径能否复制,值得深思。如果其IPO后,股价表现平平,甚至不及预期,这将对整个AI产业的资本化带来不小的冲击。
“更深层次的批判是:智谱的这一轮融资,是否掩盖了其技术产品的现实缺口?从“技术核心”到“产品应用”,从“市场声量”到“商业回报”,每一层的跃迁都充满挑战,而智谱背后的资本运作可能比其技术创新更具决定性。如果这次IPO成为资本市场的试水,失败的后果可能是整个AI大模型产业进入资金短缺和技术过度烧钱的循环。”李睿直言到。
智谱的IPO是一次以大模型为核心的“资本化”冒险,既展示了其作为行业先锋的技术实力,也揭示了其在商业化道路上的艰难挑战。IPO的成败,不仅关乎智谱自身的未来,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国产大模型产业的走向。它能否真正从技术梦想到市场财富之间架起一道稳固的桥梁,仍是资本市场与行业观察者最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