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银行 车辆 公司 企业 万元 案件 自己的

要不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学界长期看好具身智能,强调产业发展必须务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7:02:00    

据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4800亿元,预计2031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如今,具身智能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

“具身智能”属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领域,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结合。业内普遍形容它更像“大脑”,不仅指挥身体行动,还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感知和学习,动态适应外界变化。有了具身智能的加持,人形机器人也会“更像人”。

业内关于人形机器人的讨论从未停止,近期“要不要发展人形机器人”这一话题引发讨论。红星资本局在近日采访时注意到,产学界对具身智能的发展长期看好,认为必将产生跃升。但短期场景落地不一定要圈定在“人形”中。

也有多位院士强调了产业的发展“必须务实”,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发展,要解决真实问题,产生实际效果,此外还要警惕“一拥而上”的陷阱。

人形机器人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摄

人形机器人仍是投资风口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金沙江天使基金在过去几年投过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项目,最近几个月都在退出。“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金沙江创投的投资理念一直强调要聚焦在能够看到清晰的商业化可能性的赛道上,这是该机构在过去20年坚持的投资策略。

“朱啸虎老师也是我们的投资人,我们还会经常吃饭交流,目前没有撤资。”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对红星资本局等媒体回应。

卢策吾认为,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会是一种重要的机器人形态,“将来机器人长什么样子,现在也不用去预测,是不是人形这是商业迭代的结果,包括成本、效率几个要素迭代的结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孙富春在接受红星资本局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曲线是“S”形的。

“发展初期有一段时间是赔钱的,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呢?跟产业需求各方面有关系,未来会迎来一个大的跃升。投资人现在退出说明没有足够耐心,我比较看好具身智能领域。”孙富春预测,具身智能在15年左右,可以代替70%的人类行为。

此前,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朋友圈发文称:“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尽管观点不一,但并不影响人形机器人仍是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投资风口。包括特斯拉、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巨头也在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

有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9亿美元,并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间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45.5%至48.6%,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86.7亿美元。

“出现‘融资热潮’的逻辑是很正常的,因为具身智能是人类目前能看到的最大的产业。终局性是确定的,目前无论是产业界、资本界、学界都有共识,只是时间早晚。”卢策吾对记者预测,未来的十万亿企业就在当前这批创业公司里。

人形机器人赛道要从长、短期来看

显而易见的是,短期内人形机器人落地仍有很多瓶颈。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包括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不少业内专家也带来了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一些冷思考。但与朱啸虎的唱衰不同,业内专家客观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现状,并未对该赛道产生质疑。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站在研究机构的角度,认为技术是长期的,他对具身智能长期发展非常乐观。

王仲远指出,端到端的具身智能需要海量数据,也许需要5年至10年后才能够成熟。“投资机构具有不同投资风格,如果看重短期的产业落地应用,那也许现在进入具身智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但是从研究机构角度看,我们对于具身智能长期发展是非常乐观的,就好像十年前看无人驾驶技术一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在接受红星资本局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实验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的,其在消费领域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好。“我们可以将人形机器人理解为一个新物种,它是具身智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未来10年,人形机器人将走进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经过这些场景的验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家庭提供服务。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时间的验证。”

王田苗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其技术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形成,技术相应的供应链标准也没有形成,各国都在探索之中。

此外,业内关于“人形必要性”的争论也由来已久。王田苗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具身智能是一个时代的浪潮。不过,目前70%的工作都可以用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再加人工智能的算法来解决,不一定非强调人形。“具身智能是一个机械载体。可以是人形、机械臂,也可以是轮式、无人机、无人车,甚至也可以是数控机床。”

这与王仲远的观点不谋而合。王仲远告诉红星资本局,具身智能并不是为人形机器人单独设计的一种智能,单臂、双臂等各种构型的机器人都可以接入具身智能。

王仲远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从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一定有它的优势,因为我们人类是双足行走的,本身就是大自然选择的一个结果,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是依靠人类的这种构型来进行建设的。但从短期来看,我们关注的是产业落地,确实人形机器人会带来很多落地上的困难,现在很多的机器人依然处在‘能走’的阶段,正在从‘能走’往‘走得快’‘走得稳’的阶段进行发展。”

他认为现在行业里也有不少机器人公司,已经“比较实际”的去迭代轮式构型的机器人,因为这能够极大的避免双足机器人本身不稳定带来的能力局限。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具身智能’就像大脑,下面会出现很多机器人,这里就包括人形和非人形。”卢策吾认为人形机器人仍然是重要本体之一,相较其他机器人它提供了很多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比如情绪价值。卢策吾指出,短期人形机器人确实要克服许多技术问题,它要慢慢从运动控制到能干活,技术还需要爬坡,这个过程多久尚未可知。

多位院士提醒要从实际出发

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会否出现“iPhone时刻”“ChatGPT”时刻?不少身跨产业界、学界的专家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爆发节点也有不同的观点。

“不能用目前的眼光看具身智能的发展,它的发展是急速的。只要技术点突破,你就会看到一批场景出来。”卢策吾认为,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批场景,阶梯性、渐进地实现。“两年一周期,物流、商超零售、食品加工等场景可能会有第一波变化。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预测,轮式机器人货架级别的智能可能在2025年、2026年迎来突破,但如果是每个人都用上人形机器人,这个目标实现的周期就会比较长,尤其未来,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需要硬件成本与安全性再突破。

“GPT和具身智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GPT可以直接一个Demo、一个软件出来之后迎来一个爆发。但是机器人涉及到硬件产业,硬件产业的规律基本上都跨不过去。”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认为,机器人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阶段,至少要3-5年的时间。随着产业化不断成熟,智能性不断成熟,会不断地进入到场景。“这个领域不太会出现突然爆发,可能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某一天,回头看会发现到处都是。”

王仲远则类比深度学习发展史。“从2006年论文到ChatGPT用了16年,具身智能受硬件制约,比较可能的突破时刻,可能是会现在受限的场景下具备可用性、一定的智能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泛化,积累几年之后,逐步进化。”他指出,受到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正面影响,具身智能的发展也会加速。

而在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多位院士则对具身智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警示”。

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强调“实际”。“具身智能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这是很难的一步。”他提到,科研从业人员要面向实际场景,聚焦难点需求,解决真实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也强调了“务实”。他指出,具身智能是形成人工智能应该走的一条道路,因为人类智能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跟外部交互,滚打摸爬中形成的。他提到,“堆算力”不可持续,基于生物启发的具身智能前景广阔。

“机器人当下备受关注,前景十分广阔,应当理性务实推动其创新发展。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发展,不要一哄而上都搞具身智能,弄不好又会陷入过去走过的弯路。”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肖世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