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一人住院,
全家奔波"的社会难题,
去年10月,
国家医保局出台了
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
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
统一指导各省规范护理价格项目,
并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
旨在推动护理服务向
更规范和更专业发展,
满足群众照护需求。
免陪照护 让家属省心又安心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我省的老年病专科医院,20多年前就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免陪护照护服务”,为众多老人及家属解决了住院的后顾之忧。
2001年,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始探索开展“免陪护照护服务”,现在,三个院区共有248名护理员,郭有飞是其中资历最老的人员之一。
护理员 郭有飞:“中午天气太热了,你要多喝点水,我给你倒点热水,来喝一下,试试水的温度,用你的小吸管吸,别呛着。”
郭有飞照护着四个老人,87岁的石爷爷是其中之一,因下肢行动障碍,他已住院治疗三年多,他的生活起居都由郭有飞照护。
护理员 郭有飞:“早间护理要全部擦浴,因为他夜间会排大小便,必须给他清洁干净,到中午,像这位老人大便基本失禁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大便,我们需要轻轻打开被子,观察一下,要及时清理,我们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他们的吃喝拉撒睡。”
像石爷爷这样的失能老人,郭有飞照护时需要格外当心,防范坠床风险。
护理员 郭有飞:“我们平时在旁边要注意护栏要完好,要检查好,防跌跤、坠床,其次我们还要配合医生、康复师做各种治疗。”
医院采取的是24小时陪护模式,为避免出现照顾其他老人忙不过来的情况,护理员之间往往两人结成照护对子,确保照护的连续性。石爷爷的老伴儿患有老年痴呆症,也在医院住院治疗,她的护理员是郭有飞的照护对子,郭有飞时常会帮忙照看。
护理员 郭有飞:“老人认知有问题,她的下肢行动也有问题,如果护理员不搀扶着,走路就会抖,会摔倒,一般睡了午觉起床之后,我们要带上她的制氧机,到花园里面转一圈,一般还要送到康复师那边给她的腿做治疗。”
2012年,郭有飞在医院培训了一个月,培训内容涵盖护理技能、急救技能、消防安全知识等,考核通过后,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要干好这份工作,除了专业能力外,郭有飞认为耐心和爱心同样重要,平常不忙的时候,他会推着老人去医院外面转转。
护理员 郭有飞:“有的老人思想意识清醒,他们也想出去看看,因为老人久病待在医院里,看到的少、听到的少,所以我们抽空就推着他们到周边的小区、农贸市场,包括高架桥、城中村,都给他们看一下,他们的心情可好了,对待老人要有耐心、爱心、同情心,要有为老人服务、当做自家人的关心。”
一有时间,老俩口的女儿石女士也会到医院陪陪父母,看到父母在医院得到很好的照顾,她十分安心。
老人女儿 石女士:“两个老人年纪都比较大,一个失能,一个失智,家里只有我一个子女,我照顾他们两个人负担就特别重,他们在这里,我才可以安心去上班,要不然在单位上、在办公室,你根本没有心思去工作,在这里,老人生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护理员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作为家人,我们特别放心、安心。”
老人住进免陪照护病房,
不仅能得到护理员的专业照护,
家属也能免于频繁奔波,
省心又省力。
同时,
实惠的护理价格,
也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一对多陪护每日65元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目前,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八个老年系科室均开展了免陪护服务,免陪护患者在院期间的医疗护理、生活照护、饮食起居,由医生、护士和护理团队共同完成,家属可灵活安排探视时间。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田志禾:“陪护人员只从事一些基本生活的照护,比如病人清洁、卫生的处理,包括协助医护人员送检的服务,陪护员更多的是要协助病人进餐,因为很多住院老人的进餐能力是很弱的。”
照护方式有一对一和一对多模式,其中一对一陪护费为每人每天200元至230元,一对二陪护费为每人每天80元,一对三及以上陪护费为每人每天65元,由家属自主选择。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田志禾:“根据医院的免陪照护病房的情况,大多数都是选择一对多的服务,相对于一对一的服务来说,需要出的费用就更低一些,就可以减轻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甚至有的病人已经申请过长期护理保险的,家属也可以从长护险里报销一部分费用。”
每个护理员须经过理论、实操、带教培训及考核才能上岗,在岗期间,医院每个月对护理员进行质量考核及督导等,由护理部、管理中心、科室对服务行为进行三级监督。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田志禾:“我们从入口到出口整个过程包括过程端,伴随着院内的管理,我们每个月会检查质量,科室是平常接触护理人员最多的医护人员,如果他们在过程中发现护理员照护工作不到位,他们会记录在科室的护工管理质控本上,也是作为他们考评的依据。”
为进一步提升照护服务质量,接下来,医院将加强院校护工培训合作、引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无陪护病房”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田志禾:“很多家属目前还在工作,没有办法全托出来照护病人,这种方式能让家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老人也有保证,是可以大量缓解家庭的负担和社会的问题。”
记者:方圆 马炽韬
编辑:董桂英 王云
责编:董燕萍
主编:廖菲
终审: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