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准
又是一年春好处,从南至北,繁花次第绽放,点燃了国民的出游热情。“赏花经济”,这个充满诗意的词汇,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成为各地文旅版图上竞相描绘的亮色。无论是城市公园的精心布置,还是乡村田野的连片花海,都吸引着如织游人,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充沛活力。社交媒体上,“随手拍春天”“赏花攻略”等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印证着这场全民共享的“花的盛宴”。
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许多地方的“赏花经济”正陷入一种同质化困境,仿佛一夜之间,樱花、郁金香、油菜花成了标准配置,大片单一花卉构成的“花海”,辅以几个象征性的打卡装置,便构成了一处“赏花胜地”。这种模式因其简单易复制,迅速在一些地方蔓延。在这一现象背后,营销套路千篇一律,消费模式单薄重复,发展路径同质低效,形成了“千城一面,万花同色”的局面。
这种“无差别竞争”潜藏着诸多弊端。其一,是地方品牌的模糊与核心竞争力的匮乏。当大家都提供相似的产品时,任何一方都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吸引力,最终可能导致低价竞争,牺牲品质与服务。如果这样,花季之盛,就无法带来对地方旅游产业的整体托举,塑造文旅品牌更是无从谈起。其二,是产业链条的短促与经济效益的脆弱。过度依赖花期和门票收入,会使得这种经济模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稳定扎实的产业支撑。其三,是游客的审美疲劳与体验的浅层化。当长途跋涉换来的只是似曾相识的景观,最初的新鲜感便荡然无存,深度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无从谈起,这与这一代消费者个性化、深度化、品质化体验的需求背道而驰。
赏花经济看似炙手可热,实则根基未稳。究其根源,赏花经济多半仍是“流量幻梦”的附庸,而非“价值沃土”的主角。一些地方政府逐游客之数、图收益之速,却疏于挖掘花的文化底蕴与场景潜能。花若仅为引流之饵,而非价值之源,其盛不过一季,这不仅是对宝贵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浪费,更可能让赏花过早地进入“红海”,而最终呈现出“不经济”的一面。因此,以花为媒淬炼场景新意、锻造内容深度,不仅关乎赏花经济的真谛,更承载着文旅产业高质量跃升与消费升级拓展的深远期许。
要跳出同质化的“美丽陷阱”,让赏花经济真正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实现从“眼球经济”向 “场景经济”的深入转型。其核心路径,便是围绕“花”这一元素,深度融合地方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精心构筑多元化、沉浸式的消费场景。想象一下:在洛阳,赏的不仅是牡丹的国色天香,更是穿越千年,在复原的唐风雅集中吟诗作画,体验一场盛世花朝的文化巡礼;在杭州,寻的不仅是满陇桂雨的香甜,更是在桂香氤氲中,品一盏龙井,听一段南宋故事,体验江南文人的雅致生活;在云南,看的不仅是梯田油菜花的壮阔,更是深入村寨,参与民族节庆,体验哈尼族农耕文化的智慧与淳朴。
花的场景再造,并非简单的“花+X”的物理叠加,而是化学反应般的价值再造。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止步于让游客“看到花”,更须匠心营造,让他们“玩转花的万千可能”“沉浸花的多彩生活”“感悟花的生命故事”“聆听花的文化历程”。这其中,需要将花与文化生活深度链接, 让花草承载起历史的记忆、文学的意境、民俗的温情。杭州西湖“花港观鱼”之所以历久弥新,非仅因花鱼相映之丽,更在其将赏花融入诗意栖居的场景,韵味悠长。盐城大丰的荷兰花海匠心独运地构筑花与人的三重互动:初层,引人赏花,悦目怡情;中层,借郁金香映射大丰与荷兰的历史渊源,文化交融;深层,将花之精神内化,嫁接爱情叙事,情思绵邈。此般深耕,方显花事之魂。
当然,在构筑场景、追求“各美其美”的过程中,我们还需秉持更宏阔的视野和更深沉的关怀。其一,是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赏花经济的根基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任何开发活动都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前提,科学评估环境承载力,优先使用乡土植物,倡导绿色低碳的游览方式,确保这份美丽能够永续。其二,是文化传承的真实敬畏。 挖掘文化内涵,绝非贴标签、造噱头。要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与传统,深入研究,活化传承,让文化真正成为场景的灵魂,而非浮于表面的装饰。其三,是社会共享的价值导向。赏花经济的发展成果应惠及当地社区和居民,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花的经济”也成为富民的经济。
告别粗放模仿,拥抱深度体验,这应是中国赏花经济的发展方向。唯有通过场景的精心构筑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赋能,赏花经济才能跳出同质竞争,实现百花齐放。而这,才是赏花经济“春深似海”的真正意境。(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