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龚丰硕 通讯员李娜娜图文
3月26日至27日,管城区创新街小学教育共同体开展数学学科课改观摩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分别在创新街小学报告厅、创新街小学澜湾校区录播室举行,活动旨在深化共同体成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各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来自各年级的骨干教师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体育实践相结合,呈现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创新课程,充分展现了“以评促教、以教促学”的核心理念。
郭丽珍、曹丽艳、刘瑞可和王琛琛四位老师结合本校举办的首届校园马拉松活动入手,展示了以“校园马拉松”为主题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课程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四位老师在真实情境下开展跨学科实践,探索了数学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课例展示前,郭丽珍老师从背景分析、学习目标、整体框架、总结与反思对本次《班级马拉松》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她系统阐述了本课程4课时以“筹备班级马拉松”为主线,深度融合数学、地理、体育、劳动、信息技术与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了真实情境下的综合实践体系。
曹利艳老师以“路线规划师”任务为主线,带领学生了解马拉松历史,并引导学生结合经验设计闭环路线、估算路线长度、评选安全高效的最优方案。课堂上,曹老师将数学估算、误差验证与地理识图结合,引导学生从数据计算转向现实决策,体现数学工具在地理实践中的桥梁作用,并通过抽象估算模型建立、地图空间关系解读、现实问题解决方案对比,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量感、空间观念。
刘瑞可老师以“志愿服务师”任务为主线,带领学生讨论安全站点设置方案,学生结合“闭环植树问题”模型确定站点数量,并为安全站点配置电解质水。整节课通过“环形植树模型”深化学生的模型意识,强化估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实践培养“数学服务生活”的价值观。刘老师的课堂融入劳动实践与科学探究,渗透了健康观念与科学思维,体现了数学与劳动、科学的深度联动。
王琛琛老师以“奖牌设计师”任务为主线,通过奖项名额分配、探讨奖牌的设计元素、利用AI工具生成可视化奖牌设计图三个活动展开。在此过程中,链接数学几何变换与美术设计,借助AI技术实现“数学指令→艺术表达→科技呈现”的跨学科实践,凸显数学与艺术、科技的协同创新,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连接科技与人文中的关键作用。
一年级课堂充满童趣与互动。王紫薇老师在《数量间加减关系的初步总结》中,以“猜猜我是谁”的动物游戏导入,学生通过图片创编和故事讲述理解数量关系,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这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将抽象的数字运算融入生动的春日情境,通过游戏化、合作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学生不仅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关系,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申树荧老师的《口算加法》巧妙地融入探险故事,引导学生通过破解“考古密码”掌握计算技巧,为传统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课程以深海考古队探寻宝藏为背景,将口算题目转化为破解密码的关键。课程内容由浅入深,从简单加法逐步过渡到两位数相加,并通过拆分计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数位概念。最后一题“23+8=?”则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进一步锻炼独立解题能力。这堂充满探险精神的数学课不仅破解了“深海密码”,更解开了同学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计算成为一场充满成就感的探险之旅,让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怎样通知最快》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融合数学思维与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指数增长”的奥秘。课堂伊始,李翩翩老师播放了一段“拉面师傅制作拉面”的视频,随着面条一次次对折,学生惊呼:“面条数量成倍增长!”这一生活化情境巧妙引出核心问题——如何以最快速度传递信息。李老师顺势提问:“若每人每分钟可通知两人,最快需要多久让所有人知晓消息?”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启了一场数学探究之旅。在学习探究环节,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小组讨论,逐步发现通知人数的“倍增规律”。课堂尾声,李老师讲述了“国际象棋与麦粒”的经典故事:宰相达依尔请求国王在棋盘上按指数方式放置麦粒,结果全国的麦子都不够填满。学生惊叹于指数增长的“爆发力”,更领悟到数学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深远影响。
当数学遇见非遗,课堂便有了文化的厚度。张熠晴、王新莹、郭佳欣三位老师共同设计的《趣味非遗》系列课程,以“风筝中的对称美”“传统纹样中的几何规律”“文物修复师”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非遗文化中探索数学奥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通过实践探究、艺术创作与文物保护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感受数学之美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一系列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在《筝舞蓝天探对称》一课中,张熠晴老师以风筝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找关键点—定对称点—连点成线”三步法设计风筝图案。学生化身“小小风筝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绘制独一无二的风筝。课堂尾声,一段潍坊航天风筝节的视频将学生的视野从历史引向未来,揭示了轴对称在航天科技中的关键作用,激发了对科学与文化的双重热爱。
王新莹老师的《探秘商都,玩转平移》以郑州管城商都遗址博物院为背景,巧妙结合商代文物纹饰与数学平移知识,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跨越3600年的“数学考古”之旅。学生化身“数学考古学家”,通过商代青铜器上的回字纹探究平移现象,借助方格纸,让学生掌握了“选点—移点—连点成形”的画法,并设计出了具有平移规律的纹饰。王老师点赞学生作品:“你们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文化传承的小设计师!”课堂尾声,王老师通过古今对比视频,展现了平移从古代纹饰到现代科技的跨越。一堂课,探秘千年商都;一支笔,玩转数学平移。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与智慧的传承。
郭佳欣老师的《趣探非遗》课堂中,学生们化身“数学毕加索”和“非遗修复师”,在轴对称与平移的数学规律中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用几何思维为千年文明注入新活力。课程伊始,教师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文物修复新闻为引,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让原本模糊的兽面纹逐渐清晰。随后的“非遗文创走秀”环节,数学与艺术的融合更加生动。团扇、青花瓷、扎染、剪纸等非遗瑰宝轮番登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平移与对称的规律设计出独特的非遗作品。走秀舞台上,学生们手持作品,自信介绍:“这是古人用数学写下的‘几何情书’!” 非遗文创走秀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如创意、文化理解、协作能力等,展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广度。课程尾声,教师通过北京中轴线对称建筑的新闻视频,点燃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当抽象的数学公式遇上热血的冰雪运动,知识的火花在此刻绽放。李萌雅老师的《滑雪中的数学》课堂将冬奥激情带入教室,课程以冬奥冠军谷爱凌的比赛视频导入,抛出核心问题——“滑雪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热烈讨论。随后,学生分组探究滑雪板长度计算法则,发现“身高×0.81”的数学关系;通过设计滑雪动作组合并计算难度系数,理解风险与策略的平衡;在模拟裁判打分环节,学生自主推导计分规则,感受数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公平性。课程还设置“滑雪场规划”综合挑战,学生运用预算管理与几何知识设计游玩方案,在合作中提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还融入爱国情怀教育,通过回顾中国冬奥健儿的辉煌成绩,激励学生用数学眼光探索更多体育赛事中的奥秘。
此次展示课不仅是对学科融合的探索,更是对育人方式的革新。教学评一致性,是理念,更是行动。创新街小学教育共同体的教师们,以扎实的课堂实践回应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育命题。在这里,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共赴的思维马拉松,每一次评价都是成长路上的里程碑。愿这份对教育的炽热初心,继续照亮更多课堂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