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去了,把骨灰带回山东,在那片我曾经试图搞能源林的曲阜山坡地里安葬,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清溪绿树……”14年前,已逝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济宁姑娘于娟在《抗癌日记》中如此写道。
14年后,在曲阜城北的绵延山系间,曾经光秃秃的石头山上,有千万棵黄连木(楷树)在茁壮成长。这片山林还有个诗意的名字:挪威森林。
它承载着舒平的梦想:希望有一日它们能长成遮天大树,像挪威的森林那样宁静唯美;它还与追思有关,这是于娟未竟的事业,她曾从事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设想在家乡建一处能源林基地。
舒平是于娟的妈妈。2011年,56岁的她带着女儿的遗愿,孤身一人来到济宁九仙山脚下,植树造林、与树为伴。14年来,参与植树的志愿者从一人、两人到三十万人;种入山林的楷树从一棵、两棵到漫山遍野……“如果于娟还活着,今年也47岁了。真想让她来看一看这漫山遍野的楷树,告诉她我们做到了。”
深居大山种树
兑现女儿遗愿
清明节前,走进群山环抱的曲阜“挪威森林”基地,盎然春意正在山坳林间流淌,漫山遍野的楷树苗已经“顶”出了嫩芽。舒平和她的团队这段时间正在山上植树、浇水。
“栽植楷树得趁发芽前,再晚成活率就不高了。”71岁的舒平看上去体态瘦弱,但提着20斤水桶走在崎岖山路上,她甚至比很多年轻人还要敏捷一些。
“这两年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喘得厉害了,以前爬一整天山都没事。”走到半山腰的位置,舒平找到一块平坦一些的土地,挖坑、栽树、打穴、浇水,一气呵成。14年的磨砺,她已然成了种树的行家里手。
“在原本光秃秃的山上,用普通方法去栽种树木,很难存活。我都是把树苗种在石缝之间,如果树木根系足够发达,就能通过石头缝隙扎根到下层的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舒平说,春季与秋末冬初,往往都是最佳的栽植时段,也是团队成员们最忙的时候。“春季种树一般从2月底陆续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近半月以来,团队共栽下3000余棵楷树苗,在山石间育树种1万余棵。”
春风吐绿,草木萌发。“挪威森林”,对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来说,是国内一面独具能源林特色的概念性旗帜;但之于舒平,那片山林,更像是母女二人一世亲缘的特殊见证,也是“搬林之梦”开始的地方。
2011年春天,饱受癌症折磨的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于娟离世后,母亲舒平万念俱灰。于娟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的院长彭希哲主动找上门说,“要不,你去种树吧,这也算是女儿的遗愿。”这句话原本只是为了让舒平有点事做,以转移注意力,没想到,竟让她听进了心里。
2011年秋天,舒平带着女儿治病剩下的钱回到济宁,卖掉城区房子住进了山里,从此开始了漫长而笃定的种树生涯。
舒平说,她不仅是在完成女儿的遗愿,更是在完成母女俩的约定。早在2007年,于娟尚在挪威留学时,母女俩在奥斯陆湖边散步时,曾为湖边幽静的森林而心醉。于娟当时望着湖边幽静的森林问母亲:“挪威的森林怎么样?”“我说美,于娟就说‘那我们把挪威的森林搬回家吧’。”
谁承想,在结束这段对话后的14年里,舒平真的用亲手种植、漫山遍野的黄连树,兑现了对女儿的承诺,把“挪威森林”搬回了家。
捅破了窗户纸
染绿万亩荒山
舒平记得,于娟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的第一个自选课题,就是“山区脱贫政策的出台研究”。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被称为“能源树”“环保树”的黄连木,首次进入于娟的视野。她发现,这种树不仅浑身是宝,种子可以提取生物柴油,叶子、果实可以食用、入药,更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能够钻开石缝、不奢水肥、向阳而生,特别适合石质山体的绿化。“发现这一树种后,于娟就打电话给我,兴奋地说发现了一种‘神树’!”
女儿走后,舒平在全国遍寻黄连木(楷树)的踪迹,最终在陕西找到了树源。当第一批树运到九仙山后,舒平马不停蹄地叫上雇来的村民,扛起树苗就往山上跑,刨坑、覆土、浇水,按照早已在心里演习了无数遍的植树流程,一棵棵树苗被种进了女儿一直惦念着的土地。
“起初压根没考虑过生态环保、绿色公益这些事,我只是在帮女儿种树,想要完成她未尽的心愿。”舒平说,因为亏欠,所以想要疯狂补偿。然而一年后,舒平悉心呵护的树苗只存活了不到三成。看着干枯的树枝,舒平自责到痛哭,“妈妈不光没照顾好你,连你的树都照顾不好!”
好在舒平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她不断找村里的老人、学校里的专家请教,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投入新的实验。很快,树苗运输过程中的根系保水、种植过程中的覆土方式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又是一年光阴匆匆流过,那层从育苗到种植再到养护楷树的“窗户纸”,彻底被舒平捅破了。树苗成活率上来了,九仙山的“绿”也开始从山脚向山上蔓延。
后来,随着母女俩的故事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很多志愿者慕名进山,一来为了种树、传播生态环保理念,二来就是想和舒平聊聊天,志愿者一年四季不曾间断。
曲阜退休警官李世明自2018年退休后,就开着自己的车来做志愿者,成了舒平的专职司机。在他看来,“这不单单是一片树林,也是很多人的情感花园。我们想通过‘挪威森林’,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享受生命,享受自然。”
2016年,舒平和她的团队已在曲阜吴村镇龙尾村附近绿化了一万亩荒山。此后,她又找到新的“战场”,在临近的石门山镇丁庄村,开始了二号基地的能源林建设。
探索公益事业
带动村民致富
“你看,这枝头上刚冒出来的就是楷树的嫩芽,等清明节过后,就可以组织工人采摘、炒茶了。”舒平说,植树造林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更是想带领山村村民致富。如今,昔日的荒山秃岭碳汇效益显著,黄连木果实转化为生物柴油的科研正在推进,山区村民通过林木管护实现增收……舒平和她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有机统一的双赢路。
舒平现在所居住的丁庄村三面环山,南邻九仙山,北靠华胥山,西临凤凰山。2017年,舒平流转了400多亩没人要的废弃窑厂,种上了楷树。
“以树养地,将土地盘活,再种植粮食。”不仅如此,在她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们围绕楷树做起了深加工,推出“子贡茶”“葡萄酒”等由无公害果蔬制作的农产品加工品,规划建设了百家农耕的大健康生态农业、先祖文化的中草药博物苑、生命文化的文旅养老……至此,“经营”了多年的“挪威森林”和山脚下的村民们,终于因为山上的树和公益事业有了收入。
“老话说得好,女娲炼石补天,森林人种树补山。”在曲阜市丁庄村党支部书记丁庆楼的记忆中,几年前村子附近的三座大山远不是现在这般郁郁葱葱。“这片荒山一共2万余亩,咱们在石缝里种树,见缝插针,这些年下来,得种了上千万棵树了。”
据初步统计,“挪威森林”公益项目人员规模目前已达到30余万人,除了九仙山的万亩山林,陕西、新疆、福建、贵州、河北等9省2市还有30多个“挪威森林”。如今,“挪威森林”也有了正式的名字:曲阜复生能源林。舒平说:“复,是复旦的意思;生,有生生不息之意,也象征着于娟的重生。”
在舒平常备的背包里,始终装着于娟的遗作《此生未完成》——扉页上,一行手写笔记熠熠生辉:“妈妈把你的‘未完成’,变成了千万个‘正在生长’。”而今,舒平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的人加入种树队伍,让“挪威森林”遍布大江南北,走进每个人心底。
“这辈子就为这些树活着了,种到种不动为止。如果哪一天干不动了,我想把它无偿捐出去,它是属于大家和社会的。”在舒平看来,绿化荒山、推广生态能源、带领山村村民致富,早已不只是女儿的梦想,也是她倾尽余生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