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古诗词大全(15首爱国诗词,气吞山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9:50:40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深的想念。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一句表现爱国精神的诗句,它表明了作者愿意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生命,不因祸福而回避。作者对国家的爱国之情是坚定不移的,不因任何因素而动摇。这句诗句启发人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珍惜生命,积极担当。

如屈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爱国、忠诚、坚韧不拔,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15首爱国诗词,献给每一个热爱祖国、奋勇拼搏的中国人。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武穆「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这首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的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这首《端午即事》是诗人文天祥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而写的,他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赠送给朋友一枝艾草,并表达了自己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诗中通过描绘端午佳节的场景和习俗,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离别、思念和爱国英雄的感慨和怀念之情。整首诗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佳作。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次句写怨情。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怎能不触发起乡关之思!怎能不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最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震撼人心,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首诗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振聋发聩,溢于言表。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王昌龄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青年时期曾经远赴边关漫游,他在边塞大约停留了三年时间,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与边塞有关的诗歌。《从军行七首》就是他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从军行七首》其四是诗人这个时期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七言绝句,歌颂了边关将士不畏边关艰苦的环境,恪守戍边职责的高尚风格,表现了诗人保家为国、捍卫大唐盛世的雄心壮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风雨飘摇,陆游虽然已经63岁,但依然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陆游的赤子之心。

《水龙吟·倚栏看碧成朱》

【宋】辛弃疾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匆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暮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拟倩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水龙吟·倚栏看碧成朱》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范南伯家文官花的。文、词的上片主要写文官花的颜色多变及其原因,词的下片写对文官花的告诫和对范南伯的同情。全词词语极婉而情极痛,感人之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和金国隔江而治,京口(镇江)这里是南宋北部的边防重地,要时刻派重兵严防死守。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济南府,但一生都在为收复故土转战奔波,晚年他被委任镇江知府,站在这北固山的最高处,望着滔滔江水那边的北国故土,一生壮志未酬的他,该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啊?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中怀念了曾在此处建功立业的孙权及刘裕,又联系自己壮志未酬,真是无限感概。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的一首词。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裕儿子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一首爱国诗。
文天祥37岁辞去官职,在国家危难之际,又挺身而出,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书写了天地间最为壮烈的诗篇。他用这十年时间诠释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精神内核。
这首诗可以作为对“生”的渴望,而另一首《过零丁洋》,则可以作为对“义”的义无反顾:“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生”的可贵,焉知“义”的高贵,“舍生取义”,在文天祥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是伟大的革命烈士,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清政府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曾远游吉林、西北诸省边疆,写下了《出塞》这首诗。这是一首颇具唐代边塞诗歌风格的诗歌,充满了唐诗特有的豪迈之感。通过这首描写将士边塞生活的诗歌,徐锡麟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战斗决心,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后两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表达了徐锡麟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写得极其悲壮。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他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随时都会为国捐躯,而不考虑自己身后之事。尤其最后一句,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徐锡麟出塞这首豪放激昂的诗,慷慨悲壮,是边塞诗歌中的佳作。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达了林则徐对国家利益的坚定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表达了林则徐对国家利益的坚定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林则徐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实属不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人。他的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坚定立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他在文化上的高超素养和深刻思考。
总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的深刻意蕴在于它表达了林则徐对国家利益的坚定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文化上的高超素养和深刻思考。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毛主席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爱读爱撰爱书。尤其喜爱豪放大气爱国词人辛弃疾之词。毛主席书过多首辛祠、大气磅礴,飘洒纵横。书法与词意融合,浑然一体,是伟人毛泽东的重要代表作。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陈亮生活的时代,宋朝的半壁江山业已沦于敌手,小朝廷龟缩于淮河、散关以南苟且偷安不思恢复。作为著名的爱国志士,陈亮自幼“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宋、金达成和议,双方约为叔侄之国,疆界一如绍兴之旧。尚未进入仕途的陈亮坚决反对,于乾道五年(1169)挺身而出,向孝宗奏上《中兴五论》,提出抗金复国的全面方略。

淳熙五年(1178)以后,陈亮又向孝宗连上数书,大声疾呼:“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可惜这些正义呼声皆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淳熙十四年(1187),在幕后指使投降派的宋高宗病死,这本是改变朝廷投降路线的有利时机,然而朝政依然把持在投降派手中,他们不但遣使向金国屈膝报丧,而且制造“江南不易保”“长淮不易守”等卖国言论。陈亮对此义愤填膺,于淳熙十五年(1188)二月亲赴金陵、镇江观察山川形势。他来到镇江雄峙江边的北固山甘露寺,登上寺内的多景楼,凭栏北眺,心潮澎湃,乃作此诗词。

《冬晴》

[南宋]陆游

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丹枫未辞林,黄菊犹残枝。
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气和未重裘,临水照须眉。
悠然据石坐,亦复出门嬉。野老荷鉏至,一笑成幽期。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吾辈自强,振兴中华!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