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什么是“冒充者综合征”?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2 11:40:51    

我有过这样一个朋友,他从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很小就出国留学,剑桥大学毕业。但他总会这样说, “我总觉得,别人把我想得太好了。其实我一事无成,并且未来也似乎没有可能达成什么成就。”

后来,他拿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机会,却为此焦虑夜夜失眠——他害怕自己将无法通过试用期,因为觉得自己会被录取只是因为“面试官看走眼了”

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明明很优秀却总是怀疑自己。其实,在心理学中,这叫做 “冒充者综合征”。

对不起,我只是一个冒充者

“冒充者综合征”指的是,一个人不能从内心里接纳那些外界认可的成就。尽管已经有种种外在的证据表明了你的能力和竞争力,但仍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成就,促使你取得成就的是时机、外在条件、运气,你只是“骗过”了其他人,让他们误以为你聪明、有能力。

他们在失败时,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智商、性格导致了失败,认为自己该为一些错误负主要责任;而在成功时倾向于认为是环境导致了自己的成功。

研究表明,70%的人至少有过一次“别人眼里的自己的成就并不属实”的想法。

这个词汇在1978年第一次被提出,研究者发现在那些被社会定义为成功人士的人中,有一批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被外界认同,但贬低自我;低估自己的成就,将成就归功于外界因素;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和“冒充者”,他们时刻担心被“发现”,被“识破”,被“撕下假面具”。研究者将这种特征归纳称为“冒充者综合症”。

在“冒充者综合症”的影响下,这些人有以下的行为表现:

过度勤奋:他们会比一般人在工作时付出两倍、三倍的努力,为了避免被其他人“识破”自己是个骗子。这样的努力工作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成功和奖励,这会使他们的压力更大。他们还会做过分充足的准备工作,并反复检查、纠结于细节(有时可能导致拖延),使他们精疲力尽。

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过分迎合老师或上级:无论是在学习或工作中,他们往往会很关注老师或者上级的想法,尤其是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有时不敢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尤其不敢真实地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真实智商和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十分愚蠢,暴露了他们真实的面貌。

利用个人魅力,来获得上级认可:在这样的人中还存在一些有趣的情况,他们会运用一些个人魅力(比如外表、交际能力等)来帮助自己获取成就和奖赏,而且在这么做之后,他们还会将一些凭借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归因到对个人魅力的运用上

Pretty woman reading a book with question marks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冒充者综合征”?

如前文所述,取得较高成就的人无疑是“冒充者综合征”的高发人群。除此,女性被认为更容易拥有此类特质。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女性从小获得的社会期待与男性不同,女性在获得成功时,可能是与家庭和社会期待不符的,同时也会遭受更大的压力和质疑。

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在种族、宗教、性别、性取向等方面属于少数群体的人,都是“冒充者综合症”的高发人群。

不过,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男性也常有这样的困扰,比如晚年的爱因斯坦,就曾说自己是个“无意识的骗子”。但男性和女性在应对“冒充者综合征”症状时的方式不同。研究表明,女性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努力地学习来证明自己,而男生则更多想方设法避开那些可能会暴露自己弱点的环境。他们共同的动机是,努力保持自己很强大的外表,虽然这在他们的内心看来其实只是假象。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冒牌货”,该怎么办?

如果“冒充者综合征”没有得到处理,可能会引发紧张、焦虑、低自尊、抑郁、羞耻感和自我怀疑。也会限制对新的经历进行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引发对暴露的恐惧。而且,当他们失败的时候,会有极度挫败、孤独的体验。

如果你被这种症候困扰,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

1. 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少一些消极的自我谈话,多一些积极的自我谈话。要让自己相信,即便自己有一点点幸运,或者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你的成功仍然属于你自己,你所获得的所有,都是你应得的。

2. 经常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觉

和同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也有助于让你意识到,其他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3. 做记录

做一份成就清单,记录下成功的故事、他人的正面反馈;也记录下那些让你感到自己是个“骗子”、“冒充者”的真实想法。这些记录也会在日后提醒你这些成就,也会让你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认知。

你可能没有别人想象中那么好,但你也没有你自己想象中那么糟。大多数人都落在“平凡”这一相当广阔的域值里。平凡不是可耻的,以上。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