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银行 车辆 费用 公司 企业 案件 社保 法院

看清德宗载湉的继位之由,满清当初的现状告诉了人们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8 08:14:27    

光绪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皇帝。同治帝病逝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的载湉继位,是谓光绪帝,那时他只有4岁。光绪帝在位34年,38岁去世。光绪帝是个充满悲剧性格的皇帝。他的一生始终笼罩在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淫威之中。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似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着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光绪皇帝无疑是"铁屋子"里"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之一,然而他终究没有将"铁屋子"毁掉,自己反而闷死在了"铁屋子"里。这是历史的悲哀!大一统的悲哀!超稳定结构的悲哀!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独揽大权,批阅奏章、裁决政务全由她一人操纵。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唯一理由是现在皇帝年纪尚小,不能亲理朝政。六岁即位的同治帝,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所以慈禧太后全部替他操办了。同治帝长到十六岁时,按照前朝惯例皇帝应该亲临朝政,可慈禧太后视权如命,根本不提还政之事。

直到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同治帝已十七岁了,慈禧才不得不宣布次年还政。但历经多年,慈禧的党羽也早已形成,并且势力也很大,同治帝名为亲政,实际上大权仍然在慈禧太后之手。皇帝一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慈禧就会进行干涉,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时常发生。

公元1874年,同治因病去世,因为十九岁的同治没有儿子,立谁为储君就显得十分重要。慈禧肯定会在皇室中选择一人即位,但问题是在这么多皇室人员中究竟会挑选谁呢?

假若选一位年富力强的说不定清朝的积弱国蔽之势会得到一定的改变,中国的国运会走向另一条道路。倘若所立仍与同治一样是个小孩,国家政权继续为慈禧所控制,清朝的腐朽统治仍会延续,面充满权力欲望的慈格自然是选择后者。

从当时的满清皇室来看,咸丰帝的哥哥奕纬是道光皇帝的长子,他的一脉在同治死时,连孙子都已经有了,奕纬孙溥伦按辈分是同治的侄子辈。咸丰的弟弟也即道光的第五子奕谅,这时也是人到中年,有几个儿子。

慈禧如果从国家大局的高度考虑立君,可以选继皇帝的人其实不少,按代代相继的原则,比同治低一辈的溥伦即位也未尝不可,但最终的结果是慈禧并没有这样做。同治死后,慈禧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随即召开了御前会议与众王大臣商议择立君的问题。

根据参加这个会议的翁同龢的记载,在会议上慈禧旁问大家:"以后我再继续垂帘听政怎样?"有大臣说应该以宗庙社稷为重,请选择一个有才能之人立为皇帝,然后太后再垂帘听政,慈禧说道:"文宗(即咸丰帝)并没有子孙,现在遭此变故,如果继承者是一位年龄较长的,他应该是绝对不会允许的。必须挑选一位年纪尚小的宗室子弟,可塑性强,培养起来也比较方便。我们二位太后意见也是完全统一的,你们众大臣一定要认真听好。"

随即慈禧报出了醇亲王奕譞的名字,突然听到自己的儿子被立为皇帝,奕譞也是大吃一惊,激动得碰头痛哭昏迷倒地,身边上的大臣扶也扶不起。众大臣听完太后的话后退下,旋即到军机处拟旨,向全国颁布。接着慈禧又宣布:"溥字辈子弟不应该被立为储君,奕譞的长子,现在已经四岁了,而且与同治又是至亲,我想让他继位。”

在御前会议,慈禧将主张立幼,又亲口提出要立奕譞的长子载活为其中意之人,众大臣哪里敢言什么,新皇帝的上台也就这样定下了局。从翁同稣的记载来看,会议之前,慈禧也早就有了继续垂帘听政的打算,她并不愿意让政权落入别人的手中,她想独揽政权,做大清国真正意义上的主宰。

慈禧在这么多人中选择了四岁的载活,不可能是载湉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而肯定是另有原因的了。从皇室辈分排,载湉与同治的同辈,正是同治的堂弟,这样并不影响慈继续保持她皇太后的身份,这为她继续垂帘听政并不会造成妨碍。

再者,载湉年幼,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最充分,慈禧可以堵住外面大臣的嘴。并且,载湉之母,乃醇亲王的嫡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从慈禧本身的这个方面而言,载活不但是咸丰的亲侄子,而且是慈禧的亲姨侄就更容易。当时,慈禧还特别发了一道懿旨,为她立载湉进行辩解。她说同治没有儿子,不得已才以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承袭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储皇帝。

在同治死后的皇位更替中,一个不识人事的四岁小孩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后来的德宗皇帝,年号光绪,共在位三十四年。就这样,光绪靠了慈禧的淫威和阴谋手段当上了皇帝,慈禧也得以如愿地一手遮天,使清朝政权长期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